关于献血的那些事儿:一件好事被想多了

2016-12-04 00:00

  “好事”是指值得称道、于世有益的事儿。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郭明义,曾20年无偿献血6万毫升,为群众捐款12万元,资助特困学生180多名。他总是看别人好需要什么,还能多做些什么。这是“好事”。而现如今,很多“好事”被想得太多,反而失去了本来的初衷。
  
  以“献血”来说,有些人更关注的是好事的“顾虑”,比如经常献血会不会上瘾?献血对身体有没有影响?献血是无偿的,为什么看病用血的时候是有偿的?因为想太多,献血有时竟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这些“顾虑”是不是果真如此呢?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1.经常献血会上“瘾”?想太多!
  
  有些献血者担心多次献血后会上“瘾”,还说什么“只要献过血,就得不断献血,有时候不献血,血管就会发胀,浑身憋得难受”,这些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一种心理猜测。血液也同其他有生命的物质一样,随时都会经过许多新的新生细胞生成和大量衰老细胞的死亡这一循环过程。任何一个肌体,其血量都是保持相对恒定的,这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保证全身各部分,特别是脑组织和心脏获得充分的血液供给。
  
  血量的恒定,包括血浆量和血细胞两部分的恒定,它是通过血浆内和细胞间隙内水的交换而维持的。血细胞的恒定,则取决于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两方面的平衡。一个人献血200——400毫升,对人体是一个刺激,使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加快血细胞的生成。在没有失血和献血的情况下,血细胞的生成仍然会像平时一样,有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但总是维持相对平衡的,不可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会造成血管发胀或其它不适的感觉,是不会上“瘾”的¬。
  
  2.献血对身体有影像?想太多!
  
  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它的机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其次是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再者是血小板,当人体出血时,它可以发挥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浆中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但除红细胞外,其它血细胞数量很少,常忽略不计。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个人的体重来决定的。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另外,同样体重的人,瘦者比肥胖的人血量稍微多一点,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ml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
  
  国外医学研究还发现,献血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献血者,男子经常献血可降低血铁含量,有防癌作用。妇女在育龄期每次月经会丢失一部分铁,但绝经后体内的血铁含量会迅速增高,进行科学献血有利于保持血液中各种成分指标的稳定正常。
  
  3.无偿献血,有偿用血,不公平?想太多!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第十四规定:“献血量累计在900毫升以上(含本数,下同)的,献血者本人报销终身无限量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毫升以上不满900毫升的,报销献血量三倍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毫升以下的,报销献血量二倍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还可共计报销献血量等量临床用血的费用”。
  
  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