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初侯凉风至 叶落而知秋

2021-08-07 00:00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节气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dׁŹ)h~8/,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节气养生 
立秋养生总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养肺润燥,重视收养。
早卧早起避寒凉
立秋之后,暑气渐淡,夜晚会相对舒适一些,此时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早卧”,指一般 10点左右入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顺应阳气之收养,“早起”,指一般在早上 6 点~7 点起床,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以助睡眠。“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可以明显提高人体适应自然寒热变化的能力,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的抗压能力。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要正确领会“薄衣御寒”,在早晚温差大时适当增减衣物,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
防暑防燥防感冒
立秋时节,还未出伏,暑热未退,秋老虎还虎视眈眈,这个时节早晚温差大,中午的暑热不容忽视。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应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补充水分,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燥为秋季主气,易耗津液,人体也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干咽痒等症状。因此,要注重养肺润燥。
立秋阴阳交节,寒热交互,更易患感冒。在起居有常、提高免疫力的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在空调房待得过久,更要注意手卫生,避免胃肠型感冒的发生。
健脾润燥食调养
立秋节气是阴阳消长的交替节气,寒热交织,脾湿与肺燥同存。因此,食饮有节以调养保健十分重要。立秋节气在饮食上要健脾祛湿,以培土生金,顾护胃气;养肺润燥,以金水相生,生津养阴。秋季应“少辛多酸”,尽量少食辛辣及油腻食物,如辣椒、韭菜、油炸食物;可选用丝瓜、茄子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心境宁静忌忧郁
秋应于肺,在志为忧,人们心情容易抑郁。因为进入秋天,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秋天意味着抑郁症到了易发作期。
秋季情志养生方法
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 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 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 培养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等陶冶情趣,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可以适当喝点绿茶或咖啡、吃香蕉等兴奋神经,改善心境。
 

k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