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双耳闷塞 听力下降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原来是中耳炎作祟

2022-03-14 00:00

双耳闷塞 听力下降
头胀不适感加重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术后麻醉苏醒
患者即刻听力提高

2022年3月6日,从湘雅二医院进修回来的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周立仙,带领科室团队成功开展“双侧咽鼓管球囊扩张加双侧鼓膜切开置管术”,麻醉苏醒后,患者即刻听力提高!
病情回顾
据悉,52岁的患者夏某某,2年前开始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伴有耳鸣、闷胀不适感,曾多次在他院治疗,听力仍无好转。1个月前双耳闷塞、听力下降,头胀不适感加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遂至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眼耳鼻喉科就诊。
经眼耳鼻咽喉科专家团队细致检查后,发现患者前几次治疗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咽鼓管狭窄、阻塞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导致病变迁延不愈。

随后,耳鼻咽喉科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建议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鼓膜切开置管术,通过扩张狭窄的咽鼓管、清除积液、通畅引流,达到恢复咽鼓管功能。该术式主要针对慢性复发性、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较传统手术方式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
患者欣然同意手术治疗,手术由周立仙主任带领科室团队进行。
对患者全麻后进行外耳道消毒,在耳内镜引导下用切开刀将鼓膜切开,用吸引器将鼓室腔内的液体或者分泌物吸干净后,置管器置管入鼓室;随后在鼻内窥镜引导下,通过专用的咽鼓管导入器械,将一根特制的球囊导管放入咽鼓管内,向球囊内注水加压,当球囊内达到一定压力后,维持压力2分钟,随后释放压力,取出球囊导管,即可扩张咽鼓管,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引流。
整个过程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连接鼻咽腔和中耳腔相通的管道,调节中耳气压)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以传导性耳聋和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

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
一旦得了分泌性中耳炎,一定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和复查。否则可能形成胶耳,鼓膜会萎缩变薄,或是钙化,或将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失。顽固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致鼓室硬化,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长期负压,可致鼓膜松弛部内陷袋形成,并发胆固醇肉芽肿。
如何早发现和预防此类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常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堵塞感,耳痛等症状,成人多表现为耳鸣及耳堵塞感,而耳痛多是儿童急诊的常见原因。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
在预防方面,一方面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增强免疫力;在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另一方面,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侧擤鼻涕;有慢性中耳炎的人游泳时佩戴耳塞,以免急性发作。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积极地预防感冒;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治疗方法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消除中耳积液与炎症、加强鼻腔和咽鼓管的引流通畅,预防中耳粘连,以免形成永久性听力损失。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病因治疗
治疗鼻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控制腺样体肥大,消除中耳积液与炎症。主要通过内服消炎药、呼吸道粘膜促排剂、必要时可以配合激素口服;加强鼻腔和咽鼓管的引流通畅,主要是使用鼻腔充血剂、鼻用激素,使鼻腔分泌物容易排出体外。同时让减充血剂或激素类的喷鼻剂等药物流入到鼻咽部去,使咽鼓管口粘膜消除肿胀,有利于咽鼓管咽口开放,必要时还可以冲洗鼻腔的方法。另外,对于免疫力弱、容易感冒的患儿,可考虑配合口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疗法效果不佳者,必要时再考虑行鼓膜切开置管、以及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等。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辨证论治为主:辨证论治具有个体化用药的特点,针对病因、针对病情、调理脏腑、扶正驱邪,以达到整体康复与清窍功能康复的多面效果;
二是配合外治:外治方面,既借用西医局部治疗的常用方法加鼻部的滴药、鼓膜穿刺等,同时也有咽鼓管吹张与鼓膜按摩的中医传统治法;
三是可以做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对于本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作用。一般由针灸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图文 | 张照亚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